清晨的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百年僑房內,古琴聲在曹邊村悠悠回蕩;晌午時分,位于沙涌村中山市建筑空間設計協會里,年輕設計師在創意中馳騁;夜幕降臨,香山古城從善坊的娘惹文化餐廳飄出陣陣香氣,漫步在孫文西路步行街的游客們,欣賞騎樓建筑天花板上百年歷史的“燈影花”圖案……
這是中山市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中僑房活化利用的生動景象,也是著名僑鄉中山正在書寫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壹
修舊如舊,香山古城的極致匠心
在中山僑房的活化過程中,“修舊如舊”是貫穿始終的核心原則。這不僅是為了保持建筑的歷史風貌,更是對歷史真實性的全方位尊重。
香山古城作為中山僑房活化的核心示范區,在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布著約2000間僑房。這些建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是中山僑鄉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從善坊22號這座規模較大、工藝精美的僑房修復中,修復團隊采用了全揭頂方式修繕屋頂,墻面用鋼結構加噴漿護壁技術進行加固。面對青磚墻面被白灰覆蓋的情況,團隊采用了先進的無接觸式干冰剝離技術,仔細剝離白灰,露出青磚的底面,保存其歷史肌理。
在孫文西路步行街的改造中,天花板上百年歷史的“燈影花”圖案得到了精心保護。這些花卉、樹葉、鳥獸圖案顏色鮮明,格調雅致,是民國時期風靡一時的“天花的藝術”,在燈光照射下會呈現出五彩紛呈的光影效果。
貳
業態注入,老街重燃“煙火氣”
今年國慶節,改造一新的孫文西路步行街驚艷亮相。這條老街承載中山人民和海外華僑的城市鄉愁與歷史印記,是展示香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記者探訪發現,這里的“高顏值”“老寶貝”“新業態”三大亮點吸引八方游客。騎樓外立面恢復原貌,街區昔日的“石岐旅店”“先施公司”“珍茶樓”等老招牌被重新點亮,南洋餐廳、非遺工坊、港澳文創品牌紛紛入駐。
國慶節期間,香山古城游人如織。攝影:左志紅
據香山古城保護中心的田湘攸主任介紹,孫文西步行街不僅在外觀上“僑化”,同時通過新業態模式的引入“活化”,這也是步行街煥新的“核心密碼”。孫文西路步行街通過在公有物業中重點打造中山文創非遺傳承館、孫奇珍茶樓、南成行南洋餐廳等主力業態,形成消費核心吸引力;另一方面豐富街區南北兩側業態層次,既引入了骨雕、刺繡等非遺工作室以及老字號,讓傳統文化與老味道“回歸”,也匯聚了新式酒飲茶飲,滿足年輕群體的消費需求,最終形成“傳統與現代交融、本地與外來互補”的多元消費場景,成為市民找回城市記憶、游客讀懂中山歷史的窗口。
煙火氣回歸,歷史感復蘇。據統計,國慶假期前三天,長度僅500多米的孫文西路步行街就吸引游客近35萬人次,登上“灣區頂流”。從善坊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升級項目完工后,積極引進多元業態,成為古城文化商業新地標。
中山的“老街經濟”正成為“百千萬工程”中“強中心、興百鎮”的生動體現,它們共同展示了一個文化治理的邏輯:讓鄉愁變為產業,讓記憶轉化為動能。
叁
文化引流,曹邊村激活商業潛能
曹邊村,這個已有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全村200多間農房民房中,超一半為僑房。該村成立強村公司“中山市漕邊鄉村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將一棟棟老僑房轉化成一個個農文旅融合項目。
“左琴右茶”主理人花費十余年,養護百年僑房,保留青磚木窗、灰塑瓦脊,引入古琴教學、茶道體驗與非遺展示,打造出一個“可居、可游、可學”的文化空間。
不遠處的窯烤面包是村集體通過先修整、免租金形式,吸引曹邊女婿“回鄉”創業,將一棟老僑房改造為美食地標。
而文圍巷8號的“港澳臺僑青年創新創業工作坊”,這座由旅美華僑托管的僑房,在中山市委統戰部支持下完成修繕,堅持“修舊如舊”,以“歸·家”為主題,打造了集舊物展覽、文化交流、創業孵化于一體的復合空間,成為青年創業集聚地,引導香港、澳門青年創立“瓏王廟”文創咖啡、“狀元豬扒包”等業態。
“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曹邊村在古村落活化與鄉村振興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打造出“曹邊夜宴”品牌,深挖華僑文化、狀元文化內涵,累計吸引游客35萬人次,帶動10余戶村民返鄉創業,實現從“興村”到“富民”轉變。
肆
多元探索,不同僑村不同“活法”
曹邊村的實踐,只是中山僑房活化的一個縮影。在中山,越來越多的僑村正以不同方式探索僑房活化的路徑,呈現出“百花齊放”態勢。
沙涌村寫著“宋帝遺跡”的老牌坊后面有著近百座“中西合璧”的僑房,該村重點以馬應彪先生等愛國華僑集資籌建的沙涌學校為圓心,將其打造成具有僑鄉特色的“網紅”香山書房后,輻射帶動、連片活化了位于南寶大街、躍進街的其余6棟僑房建筑。
在這里,一批青年設計師的匠心,為這些老僑房注入了新生命。2023年,以肖諾牽頭成立的中山市建筑空間設計協會工作室吸引了許多年輕的設計師入駐,他們用各自的創意激活僑房,或保留老屋原貌做傳統工藝展示,或加入潮流元素營造藝術空間,最終可形成“文化為核,設計為引,一戶一特色”的生動場景,讓沙涌村留住了鄉愁,也充滿新的生命力。
而在上塘村,則涌現了歸僑后代陳翼良這樣的“民間僑房保育”典型人物,他不僅修復了自己的祖居,還將師姑嶺大街附近的其他12間舊屋承租下來改造成美術館、藝術和工業設計工作室等,他說:“我希望通過藝術與文化,喚醒兒時的記憶,讓僑房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
與曹邊村接壤的北臺村,正考慮與曹邊村聯動發展,沿線既有詹園、楊仙逸祖居、炮樓等歷史人文資源,還有“棄創意設計園”、“慈恩里”民宿等新業態。
今年72歲的澳門歸僑黃遠新,20多年前為母親建造的孝心園林詹園如今已成為中山文旅的一張名片,今年5月開張慈恩里民宿則以8棟別墅為主體,有望打造大灣區鄉村旅游新標桿。
伍
模式創新,破解僑房活化難題
僑房活化面臨諸多挑戰,產權問題尤為突出。由于僑房產權涉及歷史遺留、政策變遷、跨境權益等多重復雜因素,很難完成產權確認與分隔。
面對無主僑房或產權不清的難題,中山探索出了“公示、公告、公證‘三公’+協議代管”模式。通過對暫時無法確定權利人的僑房進行政府托管,實現其修繕加固和對外招商。這種將僑房產權與管理權分離的新模式,使消防審查、無產權建筑物梳理核實和處置等難題隨之迎刃而解。
從鄉村到城市,從建筑空間到公共生活,修復的不僅是老屋的瓦檐,更是城市的文化肌理與精神血脈,中山的僑房活化探索,是一種文化治理,即從“修房子”到“育文化”的深層邏輯。
中山市已出臺和落實《關于加強僑房保護活化利用工作的意見》,制定并印發《中山市僑房保護活化利用工作專班工作方案》,并推動市僑房保護活化利用納入《中山市2025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強化僑房工作法治保障。
2025年9月28日,中山文旅集團建設的“美麗鄉居”平臺正式上線,作為全省首個開放式閑置房盤活綜合數字平臺,以“激活鄉村沉睡資產、助力百千萬工程”為使命,通過數字化手段破解農房閑置難題。
同時,中山注重發揮社會力量協作機制作用,如撬動社會力量投入500多萬元用于完善南區街道曹邊村、馬嶺村“僑愛路”、樟樹兜僑文化主題公園等設施配套,助力僑房保護活化利用項目,形成了“村集體+社會資本+青年力量”的協同機制,目前南區全街道已有138間僑房通過社會力量活化,涵蓋輕餐飲、文創、研學等多元業態。
中山僑房煥新:喚醒鄉愁,喚醒生機
百年僑房,見證了中山人的漂洋過海與落地生根,也記錄了這座城市與世界交流的歷史。中山僑房活化的實踐,為“百千萬工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本,也為全國僑鄉振興提供了有益啟示。
從個人孝心到文化傳承,從僑房活化到鄉村振興,中山正在演奏一部古建筑重生與新時代發展的和諧奏鳴曲。一棟棟老屋的重生,不僅留住了“鄉愁”,也為僑村注入了“活水”。
黨史學習教育